台灣人買房刻板印象是「追漲不追跌」,不過市調機構調查發現,從1995年至2019年間,其中有8年交易量突破40萬棟,有半數是趁房價下滑、大跌時出手,業者分析,是多數人深信房價長線終究回升,逢低買進就有價差利潤;學者則認為,台灣房地產追漲較為常見,因為房價呈現「漲快降緩」,買家憂心降幅緩慢或不顯著容易持續貶值,進場意願通常不高,再者台灣極少房價大跌案例,房價上漲的預期心理也催生追漲現象更頻繁。
房市買房「追漲不追跌」理論,是房價漲價時,多數人擔心房價還會再漲,因此搶進場,而房市跌價時,則預期會跌的更低,因此買盤所手。
《住展雜誌》統計1995年至2019年台灣房價與交易量走勢,發現整體房價上漲2~3倍,其中8個年度的交易量超過40萬棟,分別是1995~1997年、2004~2007年、2010年,不過這些年度僅有4個年度房價上揚,分別是2004~2007年,其餘皆因社會驟變導致房價下滑,例如1995年台灣海峽導彈危機、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都是案例之一。
《住展》研發長何世昌分析,從5個年度的交易量和房價來看,低房價並不影響交易量,經濟、政治及天災才是左右房價趨勢的因素,例如95年或08年的經驗顯示跌價仍有交易量,因此追漲不追跌的觀點不適用台灣社會。他補充說明,房價大跌是指1年內總體下滑10%,不過這種跌幅在台灣很少見,每逢大跌都能誘發購屋潮,成交量進而攀高,關鍵在於國人的買房觀念和特質。
何世昌表示,台灣人買房通常都長期持有,多數人又深信房價長線勢必回升,盼望未來房價上揚可以賺取價差,因此遇到罕見跌幅就會積極進場。換句話說,台灣人買房追漲的現象仍有,不過追跌風潮更是盛行,只要社會驟變導致房價大跌,交易量通常都會攀高。他還提到,台灣目前受到武漢肺炎衝擊,房價大跌三要素其中天災看似符合,政治面因政府消極打房不受影響,例如囤房稅暫無落實,這些都是造成高房價的因素之一。
他強調,多數國人深信房價長線終究回升,逢低買進就有價差利潤,再者台灣房價大跌次數極少,即使大跌後進入盤整期的速度極快,通常1年內就能回漲,買家會想逢低買進甚至囤房,因此容易誘發購屋潮,成交量進而攀高,可以說不追跌現象不適用台灣社會。
清大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指出,台灣房價呈現「漲快降緩」現象,降幅緩慢或不顯著易使買家憂心房產持續貶值,進而影響購屋意願,再者預期心理多認為房價終究上揚,因此追漲現象較為常見,「很多人買房是為了保值,如果貶值速度緩慢而且不知何時增值,這種物件誰都會猶豫,出手要下很大勇氣。」他話鋒一轉表示,台灣以往很少發生房價大跌,一旦發生延續的時間也很短暫,通常1年內就能進入盤整階段,因此形成房價終究回漲的刻板觀念,「房價大跌確實會有追跌現象,不過前提是要大跌,目前暫時沒這種可能。」(余奕賢/台北報導)
房價大跌是指1年內總體下滑10%,不過這種跌幅在台灣很少見,每逢大跌都能誘發購屋潮,成交量進而攀高。資料畫面
台灣房地產追漲較為常見,因為房價呈現「漲快降緩」,買家憂心降幅緩慢或不顯著容易持續貶值,進場意願通常不高。資料畫面
國人買房追跌的理由是多數人深信房價長線終究回升,逢低買進就有價差利潤。資料畫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