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地產新聞 » 簡易危老先暖身 再推大規模重建

台灣危老建築不僅對生命造成威脅,也造成許多生活不便,政府努力推動《危老條例》以加快重建速度。《財訊》針對相關議題,提供關於危老條例、老屋重建到都市更新等全方位資訊,並將於12月7日(六)於台北商業大學舉辦「危老+都更」博覽會,許多相關單位也會在現場提供免費諮詢服務,歡迎需要相關資訊者可到場諮詢。

 

 

 

《財訊》也採訪到一手催生《危老條例》、帶動老屋重建速度加快的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,花政次強調都市景觀更是未來競爭力課題,透過《危老條例》,從小規模的舊建築做起,就是為了奠定《都更條例》的修改基礎。以下為專訪內容摘要:

 

 

Q:都更重建和危老重建的差異?

A:主要是都更有最小更新單元限制,例如500或1,000平方公尺,各縣市各定有標準,危老則不限最小面積。若以容積獎勵來看,都更其實比較高,可以到50%,而危老重建頂多40%,但由於危老重建的基地相對小,能申請到30%其實就很厲害了。其次是租稅優惠,都更有所謂的土地增值稅的優惠,危老則沒有。第三,都更對同意比率規定不同,不需要百分百同意,危老必須全部同意,也因此當不用處理不同意部份時,事情變得很單純。

 

Q:當初催生危老條例的初衷與過程?

A:社會長期對都更都是心死的,因此剛開始推動危老時,社會氛圍都是不看好,無論是容積獎勵或爭取百分百同意,簡直是不可能任務。外界認為,如果要喚醒民眾信賴,可能要下猛藥才有辦法。但我們認為,要把它變得簡單、容易才有辦法推動,所以當初研擬13條條文,討論立法速度快之外,市場操.作也容易上手。現在看來,整個市場認同度和操作成熟度都愈來愈好,從中央法令、配套執法、地方行政人員的審議,再加上業界的溝通說明、對老百姓的理解等整套的

系統,現在已經相當到位。

 

Q:原本設定的目標完成度及滿意度如何?

A:從兩年前推動至今,目前推動成效很滿意,有機會達到總統蔡英文年初定下的危老案320件,以及都更案100件。其實本來更樂觀,但我更開心的是整體社會感受度,現在走在路上都會到有人討論危老。除了建商,仲介業者也很投入,且地政士、建築師等投入量能也非常大。

 

現在各家業者,都很懂危老重建的程序,不用解釋太多,可見從學習這個條例,到深化民間的路徑不會太長。加上現在有300多案例成功,就有很多可以複製、模仿。這才是台灣需要的一種深化模式。最後長出來量能會很驚人,因為背後是幾十年來的飢渴,可謂「久旱逢甘霖」。

 

Q:政府期待老屋改建帶動內需,您怎麼看待商機?

A:確實,一般都更都在談財產、投資,或老房怎麼變成新房。但我們希望可以談,都更會讓你的房子怎麼社區合作,例如一整個社區有四十戶,這是一個集體決策基本消費,況且這個集體決策與消費缺一不可。而且整個城市的景觀,就是城市競爭力的課題。

談及商機,認真做可以有一兆的產值,以現在的規模來看,營造產值應該可以有一兩千億元沒有太大問題。未來有再向上的成長,有些人會把相關產值也算進去,我這裡只談直接的營造產值。不過,這一兩千億元產值背後不代表GDP,因為有些材料來自進口,大概也有0.2到0.5之間GDP的增長力。

 

Q:危老時程獎勵將在明年5月截止,申請案又多,有可能遞延嗎?

A:再怎麼樣延,也總要落日。當初,這背後是一個政策的態度,希望大家努力在3年內衝出一波。如果很輕易延長時程獎勵,只是讓一些正在努力的、正在溝通整合的人覺得原來時間可以拖延,民眾也會因此鬆懈。同時也會讓外界覺得,政府當初做的政策宣示或立法態度的原意,好像變成笑話。

 

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, 目前已經尋求行政院、內政部及各地方政府的共識,未來不排除研擬規模獎勵取代時程獎勵,或是採取獎勵逐年遞減的方式,同時也會邊做邊檢討整個制度。

 

Q:規模獎勵有明確方案?未來可能修法方向

現在還不好對外正式講,還沒有一個很正式的定案,但基本上會採取都更與危老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