奢侈稅在多種因素下是絕不可能達成打房的目的!
政府於100年6月1日為了抑制房價,實現居住正義;針對不動產短期交易立法課徵「奢侈稅」,而立法諸公們也拋棄黨派、不問是非,罕見的幾乎沒有任何修法的拉距就通過了此奢侈稅,針對未滿2年出售的不動產,課徵成交價10%~15%計算的奢侈稅。
此法一過,房市空頭派的學者、教授們無不欣喜若狂,開始發表房價於奢侈稅開始施行後就要狂跌15%,甚至狂跌30%的言論都有人發表;但是奢侈稅施行到現在將近3年了,台北房價甚至是全台灣的房價真的有跌15%~30%嗎?
多頭派自己都意外的獲勝?
對於奢侈稅實施至今,全台灣房價按民間、官方的統計數字在在顯示,大台北地區的房價非但沒有下跌,甚至還微幅上漲,但是桃、竹、台中甚至高雄等地的房價卻仍持續攀升,對於這個結果,其實許多市場多頭派代表恐怕自己也是有些驚訝。
所以近日來發表的言論還是集中在既然奢侈稅打房無效,就應該要儘速廢除奢侈稅,可是,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最會作研究的學者教授們,對於信心滿滿的打房寶劍奢侈稅,卻落的一敗塗地呢?
房價漲跌自有市場規律,學術分析不可能準確
其實,房價的漲幅牽涉因素太多太複雜了,以學術研究要來預測漲跌我想幾乎是不可能的;所以到最後空頭的就永遠都喊空就好,畢竟壞掉的時鐘也有兩次準。而空頭派最常拿來唱衰房市的論點不外乎是房市供過於求,一定會下跌。
但是,仔細研究台灣房地產的歷史就知道,台灣房地產市場25年來年年都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,所以單純以供過於求來推論房價下跌是一定不會準確的。另外學者們喜歡用房價所得比過高來分析房價下跌,其實也不準確,君不見一堆小老闆、律師、會計師等自營者,國稅局表單上的收入都低的讓人下巴都掉了。
加上學者一再忽略了國人購買房地產不是單純只有為了「住」,而是有相當強烈的保值甚至投資的需求,所以用收入所得比來分析也一定不會準確,畢竟,這可不是我一天薪水800元,便當錢不能超過150元這麼簡單!
奢侈稅只是干擾市場機制對於房價的走向
其實在奢侈稅實施當時,台北的房地產市場已經走了8年的多頭,是有機會可以稍稍休息一下,但政府迫於壓力,執意要推出奢侈稅來打房,一推出之後因為閉鎖期的限制,讓市場上本來要流通的籌碼變少了,形同股票市場中所謂的鎖碼,籌碼一少,房價反而不易下跌。
而這些奢侈稅集中要扼殺的投資客們,一來這幾年來都累積了一些實力,二來這些撐過奢侈稅閉鎖期的投資客們,自然也會把持有期的成本加入未來的售價中,如此要怎麼期待奢侈稅實行2年後會發生大舉殺價拋售的情況呢?
而這幾年來資金充沛、國際經濟未見明顯好轉的情形下,台灣也不敢貿然升息;加上國內相對安全的投資標的也不多的情況下,把資金放在房市仍然是不錯的選擇,所以奢侈稅在這些種種因素下是絕不可能達成打房的目的!